2021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四)
- 时间:
- 2020-11-23 14:37:19
- 作者:
- 李老师
- 阅读:
- 来源:
- 吉林教师资格网




61、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
中等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最佳学习动机与任务难度有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62、什么叫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总是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指人们对自己的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4)训练归因。
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表达明确的期望
(2)提供明确、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
(3)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4)有效的运用表扬
6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学习材料的性质
(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5)年龄特征
(6)智力水平
65、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66、如何学会有效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67、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方法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6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5)情绪状态;
(6)已有的知识经验。
69、如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70、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71、简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这一阶段儿童认知上获得了两大成就:一是,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另一个是,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①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②儿思维具有不可逆性;③泛灵论;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此时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为:①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②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③去自我中心;④具体逻辑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上)这个时期的儿童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相信演绎得到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72、简述“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提出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些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73、简述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1)情绪情感更加丰富
(2)情绪的强烈性
(3)情绪不够稳定
(4)情绪的易激动性(易感性)
(5)情绪两极性明显
(6)情感的开放性与掩饰性相交织
(7)逆反性
74、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措施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75、简述良好性格的培养措施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7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第一阶段:0-18个月左右为婴儿期,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18个月-3岁是儿童早期,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第三阶段:3-6、7岁是学前期限,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6、7-12岁是学龄期,冲突是勤奋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第五阶段:12-18岁是青年期,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目的是建立统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18-25岁是成年早期,冲突是亲密对孤独,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25-50岁是成年中期,冲突是繁殖感受对停滞感,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250岁以后是成年晚期,冲突是完善对绝望,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77、简述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
2.性成熟带来性意识的萌发
3.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78、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健全的组织结构;
3.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4.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79、班集体的培养方法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0、简述班主任工作内容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1.优秀生的教育工作;2.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四)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五)操行评定
(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81、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82、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哪些?
1.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2.言语表达能力;
3.组织教学的能力;
4.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
5.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
6.教育机智等。
83、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84、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一)学校层面
1.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创设良好的学校人际环境,减少教师的压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校人际环境,是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2.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
3. 健全教师心理健康的校内保障系统。
(二)社会层面
1. 加大宣传和政策的力度,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2. 重塑教师职业形象,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的进程;
3.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三)从教师个人层面看
1.培养正确的压力观;
2.改善自我观念;
3.正确应对挫折和压力;
4.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内在对话;
5.采取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学会休闲。
【结语】以上就是吉林教师资格网为大家整理出的中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简答题(四),若想了解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吉林教师资格网,吉林教师资格网会及时为大家更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信息。